2004-12-21

去年在日本看亞洲棒球錦標賽電視轉播

這次的亞洲棒球錦標賽高潮迭起,身在日本看電視轉播更是新鮮的體驗。

第一天逆轉韓國,沒有看到真是十分可惜。因為我沒有衛星天線,基本台只有播三場日本隊的比賽,看日本對抗大陸實在沒意思,實力應該還是有差。不過萬一日本栽在對岸手上而我沒有看,我一定會去撞牆。

第二天我們對日本,那天心情就很複雜了,比賽前教授還問我;「中國除外,你希望哪一隊不能去奧運呢?」我想也沒想就說「當然是韓國呀!」教授的問題太怪了,太怪了。

那天晚上一開始盯著電視,不過開賽前我就已經覺得不妙了。今年國內的職棒我是沒有看,但是聽說國內的總冠軍賽蠻熱鬧,蠻有看頭的,或許可以一搏,但是心中還是有一點不安。日本職棒今年這個球季我還稍有注意一下,日本隊的陣容實在很強,再看到我們要「許銘傑、張誌家」掛帥,實在有些擔心,因為他們倆人在西武隊的表現並不好,不過昨天全隊表現優異,希望可以趁勝追擊。

果然一路落後,看到4:0的時候看不下去了,讓電視開著但是已經跑去上網,每一回頭就看到日本隊一直得分,最後9:0大敗。心情實在不太好,雖然輸並不意外,但是輸得不太好看。

第三天去學校,看到日本朋友在說「贏了」,我默默不說話,他們看到我,我才說「唉,輸了」

晚上更是守在電視前,因為日本一定要擊敗韓國,或者日本輸韓國14分以上或韓國雖贏日本,但是失分要在九分以上,我們才可以因為三隊都二勝一負,比較得失分的情況下擠進前兩名,想來想去還是日本直接勝韓國比較簡單。

整場比賽很緊張,韓國實在不是省油的燈。尤其是第二任投手,下勾側投的球路詭異又刁鑽,一時壓制住日本的打線。日本隊的長島監督又使出投手車輪戰,他每換一次投手我就心跳一下,怕剛換上來的投手一時不穩大失分,還好後來這種情形沒有發生。

最好玩的是日本的播報員一直提到「台灣、Chinese Taipei」,一直說我們的球迷一定拼命幫日本隊加油,我也在電視機前面拼命點頭,「對、對、對」,播報員大概一共提到有7、8次吧,心情也是高興又複雜。後來日本果然以2:0勝了韓國,我高興得打越洋電話回家跟弟弟聊天談棒球。

今天到學校看到日本朋友當然就一直說「託福、託福」,實在也是自助人助,靠著自己擊敗南韓,又靠著日本擊敗南韓,才順利拿到奧運的門票。但是明年我又要擔心了,希望奧運裡兩隊不要太早碰頭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20

十年前就過期了!?

之前從台灣回日本的時候,送了一些台灣的點心給日本的朋友,像是「鳳梨酥」、「花生糖」之類的東西。過了好久日本朋友才告訴我一個祕密。

他剛拿回去的時候,實在不敢吃,因為他看到「有效期限」是「93.06.15」,心中一陣猶疑不定,Haku 桑應該不會送我十年前就過期的東西吧,可是看起來就是「1993.06.15」,該相信誰呢?

大家知道了吧,他們不清楚我們用民國來紀年。民國93年就是西元2004年,有效期限到明年6月。剛開始又不好意思問,知道以後才恍然大悟。

其實也不能怪人家,就像我來日本之前也不曉得今年是日本平成幾年一樣,所以以後大家如果有機會送禮物給日本或是外國朋友,請記得要說明一下喔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18

旁邊都是博士

國內的醫師大概分成三級,醫學系第七年,牙醫系第六年,要到醫院實習,是「實習醫師」,畢業後考到醫師執照,再到醫院服務就是「住院醫師」,大多數是四年,有些比較複雜的科別年限會更久一點,住院醫師最後一年會接「總醫師」除了看病還會負責一些比較行政方面的工作,例如安排會議、病床,公文文書之類的。結束後有機會就可以升「主治醫師」,到了主治醫師就比較可以說有獨當一面的能力,以後的科主任、部主任、院長...就是比較行政上的職務名稱,就醫學上還是「實習醫師」「住院醫師」「主治醫師」三級,有一點要注意的,雖然一般公司行號裡面,總經理比業務經理大,但是醫院裡總醫師沒有比主治醫師大喔。

在醫學院和附設醫院裡裡,又有教授、副教授、講師、助教之分,同理,系主任、學院長、教務長、院長...是行政上的職務名稱。對照上面醫師的分級,實習醫師當然是學生(學生的最後一年),助教約等於住院醫師,講師以上都要主治醫師的資格,再看研究、論文發表來升等。

講了這麼多是為了要介紹日本的齒學部的組織架構。

日本的學部大約相當我們的學院,我們的學院底下是設立學系,例如醫學系、牙醫系、藥學系...,但是日本齒學部底下是設立講座,比學系要小一些,一個講座由一位教授全權負責,下面有助教授、講師、助手,其他都沒有問題,壞就壞在「助手」。因為我有先入為主的成見,自然而然的把助手和助教聯想在一起,就以為他們是住院醫師了。

過了好久才發現,原來他們都有博士資格,我旁邊的「助手」也都是博士!?也至少有主治醫師資格!?在日本,「先生」是只有律師、醫師、漫畫家...少數特殊職業才能用的尊稱,雖然我在台灣是牙醫師沒錯,但是在人家那裡也不過是「大學院生」,就是「研究生」,說起來也只是「學生」身分,想到讓博士們尊稱我「先生」時我還居之不疑,真是手足無措、冷汗直流,萬分地不好意思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17

順序問題-- 到校的順序、回家的順序

我們學校的科室鎖匙是放在警衛室裡,最後一個回去的人要負責鎖門,也沒有排定是誰,反正最後一個走的就鎖門就對了。離開學校時把鎖匙交還到警衛室。同理,早上來的時候就會自動去警衛室看一下,鎖匙有沒有被其他同事先借走,自己如果是最早到的話就自己登記借鎖匙,自己開門。

我看了好久發現一個現象,最早到的都是「助教授」,而且我們是早上9:00開始看診,理論上只要來得及看診就可以了,結果助教授常常7:30就到校了,教授室的鎖匙由教授自己保管,但是據我的觀察,教授差不多都是8:00左右就來了。有幾次更誇張,赤阪先生早上6:30就到學校了,我認為6:30起床就已經很了不起了,在我起床前一個半小時就到學校!?實在太偉大了。我們都沒有晨間會議,為什麼要這麼早到學校呢?

後來比較熟了,忍不住聊到這個地方,我向助教授提出我的疑問,助教授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,笑笑地告訴我;「來學校看看書啊,讀讀論文啊,準備一天的工作、實驗啊...」我果然問了一個笨問題,同樣的笨問題就不用再問教授一次了。但是問到赤阪先生時,他的回答就叫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了。

赤阪先生說;「我是工作狂,我喜歡工作。」,我想;「果然是日本人沒錯。」,但是這個回答很普通,沒什麼了不起,不過令人吃驚的在下半段,他繼續說;「我已經34歲了,我大概可以活到6、70歲吧,還只剩三十幾年的生命,時間實在剩下不多,我要留下什麼東西在這個世上呢?所以我要把握時間...」

天啊,如果我沒有在今天聽到這些話,兩年後的我也可以想到這些嗎?想到這裡真是震驚又慚愧,全身好像被電流電到一樣。仔細想一想時間真是過得很快呢!日本的諺語也有說;「早起きは三文の得」,我以後也要更積極的運用每一秒鐘。

那他們幾點回去呢?理論上,純粹是理論上,下午5:00診療結束就下班了。大家大概會留到七點左右才走。有一次大家約好去吃宵夜,晚上9:00在學校大門集合,剛好遇到教授和助教授一起出來準備回家。原來如此。後來跟台灣的教授談到這一段往事,教授也只是淡淡的說;「日本教授能夠成為教授一定是有原因的」

當然這裡有一些背景,日本人習慣「單身赴任」,妻小留在其他縣市的老家,自己在工作地點附近租房子住,週末、假期才能回家團聚。在學校和租屋處都一樣是自己一個人,回不回租屋處好像差不多。國人比較多是家長換工作時,全家搬家,如果有上學的小朋友就轉學;不然就是通勤上班,極少聽說台灣爸爸因為到台灣其他縣市工作而另外租房子的。

還有一點因素,日本的醫學大學裡的教授退休,或是助教授職位出缺時,不一定是從自己學校裡的助教授或講師直接升上來,學校會成立委員會遴選,對象是全國優秀的助教授或講師,看學經歷、提出的論文來決定聘請,所以出身大學可能在關西,在九州當助教授,到關東當教授,而且幾乎也都有出國留學的經歷。國內醫學院好像比較沒有這樣,以自己的母校為例,老師多是自己學校畢業的校友。

說到這裡想到以前在台灣時,學校老師有分「留美派」「留日派」,留美的老師覺得下班時間到了就是自己的時間,就應該回家陪家人,過自己的生活;留日派覺得一下班就走似乎不太好,應該多留一會兒。

我現在覺得兩方的說法都言之成理,也都有不完全的地方。

美國的學者的研究題目如果有時間性,比方說一定要每隔四小時觀察一次,我想他們也不會下班時間一到就回家。美國的研究在世界上數一數二,背後一定也有很多為研究做很多犧牲的研究員;留日派覺得太早回家不好,那留下來的時候就要真的有些收穫。如果只是不想太早回家怕落人口實,結果只是留在學校聊天抬槓,那還不如早些回家陪陪家人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16

在日本看醫生

最近天氣溫差變化很大,科室裡很多人都有一些打噴嚏、流鼻水的現象。這時候就想到今年剛到日本時,在4月初的時候也生了一場病,有在日本看過醫生的經驗。

那次病得有些厲害,全身酸痛,頭昏昏沈沈的。不過我自己有帶感冒藥,所以原本不想去看醫生,想自己吃吃藥就好了。教授知道了以後就叫我去給醫生看,我一直說不用了、不用了。因為我有些擔心;一來當時我沒有參加日本的國民健康保險,怕醫藥費很貴。二來我怕不能溝通我的病情,到那裡雞同鴨講,很不好意思。三來對醫院的流程、作業程序不了解,因為是初診,比較麻煩。

後來教授把我叫到教授室去,然後押著我去學校的附設醫院掛內科,我才硬著頭皮去了。看診和在台灣差不多,最後內科醫師問我要不要打點滴,我就有些掙扎了。不是我怕挨那一針,而是我以前在台灣幫別人治療牙齒的時候,不太喜歡遇到迷信打針的患者,牙齒痛、牙肉發炎都想來一針;而且是醫師問我要不要,那言下之意就是可有可無了,但是我自己也知道,這場病已經不只是感冒病毒的小感冒了,一定有合併上呼吸道的細菌感染,光吃症狀治療的感冒藥是沒有太大的用處。現在換我自己了,我要不要做出自己以前討厭的行為呢?

沒辦法,我把球權還給內科醫師,我說;「如果點滴是必要的,就請幫我打點滴」,醫師就笑笑的開醫囑了。打完點滴、領了藥就回去了。醫藥費全部是7XXX日元,合台幣約2200元,所以大家要珍惜台灣的健保啊。

看一個感冒要花兩千多元,實在有一點心痛,但是留學生可加入日本的國民健康保險,我因為簽證的問題,一開始的90天的「短期滯在」簽證不行,要到留學簽證下來以後才去「町役場」(鄉公所)辦理加入。

辦那個很簡單,通常要你交錢的事都比較簡單,要退你錢的事就很折騰人了。到「國民健康保險課」填一填基本資料就可以了,而且當場就給我「健保卡」,也沒跟我提到錢的事,真是清高啊。事關自己的權益,還是要問一聲,原來要等接到繳費通知後再去銀行繳費就可以了。

拿著沒繳錢的健保卡回學校醫院辦理退費,一樣填一填單子,辦事員告訴我下午再來拿退回的費用。日本的國民健康保險是自己負擔30%,保險負擔70%,難怪國內的健保大受國人歡迎,健保滿意度居高不下。下午再去的時候,辦事小姐一邊說話一邊把錢放在盤子上,但是她說得太快,我一時聽不清楚她在講什麼,她說完話之後好像在等我做什麼事的樣子,心中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,空氣好像凍住了兩、三秒。仔細看一看盤子裡的錢,原來她把我之前繳的費用全部還給我,然後等我取出其中的30%,也就是2XXX日元再交給她...。

在自己的學校醫院看病還有一個好處,學校會負擔那30%,搞到後來原來自己等於不用花錢啊。真是的,早說嘛,害我之前還白擔心了一場。不過因為作業程序的關係,要拿那交了30%的費用的「收據」到學校「經理課」寫申請書,然後大約三個星期錢就直接轉入銀行的帳戶裡。

當然「國民健康保險課」也沒有忘記我,後來還是收到了繳費通知書,我是選擇年繳,不然無論每一個月、兩個月、還是半年跑一次銀行實在太不方便了。我是學生身分,沒有收入所以用最便宜的項目,還是交了一萬多日幣,看起來好像不太划算,不過保險就是降低風險,畢竟「不怕一萬,只怕萬ㄧ」嘛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15

童言童語

最近沒什麼事,說兩個自己小時候的笑話,大家笑一笑吧。

(1)
很久很久以前,我還在讀幼稚園的時候,
有一天,外婆要教我認字,
外婆在一張紙上寫了一個「糖」字,告訴我;「這是糖」
我就喔了一聲,把寫了「糖」的那張紙撕下來,塞到嘴巴裡,
外婆嚇壞了,趕快把紙挖出來,問我在做什麼?
我說;「這是糖啊。」

(2)
還有一件,也是幼稚園的時候,
有一次全家去郊外山上走走,
好像也是外婆問我;「你會不會爬山?」
我說;「當然會啊」
就當場趴在地上,開始「爬」山。

絕對真人真事,如假包換。^^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14

在日本寫申請書

日本人很講究一些小細節,力求完美,大概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,今天在寫「申請書」的時候,才真的領教到其中的厲害。

申請書一共有四張紙,一開始就把申請書的表格填一填,要回答的部份寫一寫,輕鬆愉快的準備交差了。交上去以後教授才告訴我,第一頁自己的基本資料最好用打字的,看起來比較「綺麗」(就是漂亮、整齊、美觀的意思);其實就這一點而言,在台灣也是一樣,學校的報告還是用電腦打字會比較好,最初也不是沒想過用打字的,但是該份申請書規定一定要用他們規定的紙,可以Copy,但是不能用其他的紙,所以想沒辦法,就用手寫了。

現在要打字了,我又沒把握在自己的電腦上,可以把整個表格的格式全部打出來,正在傷腦筋的時候,教授說;「先把要回答的字句在電腦裡打好,印出來以後再剪貼上去,然後再Copy一次交上去。」從小學以後就沒有美勞課了,但是我知道教授不是開玩笑的,乖乖地去完成任務吧。

電腦裡雖然有「尺規」,但是就字的大小而言,螢幕上看到的和實際上印出來的還是沒有感覺,為了調整字形,就試印了兩三次,最後再剪剪貼貼,好不容易做完了,影印好又準備交差了。

交上去的時候又有問題了,雖然貼的時候是想要盡量整齊美觀,但是有時候只有一個數字,字又很小的時候,實在不容易貼得很準;還有有些地方感覺上是一行字,但是剪下來的時候邊邊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,造成錯覺,以為貼的時候已經對得很準,結果還是稍微差了一些。另外影印完之後,我發現剪貼的字的邊緣出現了淡淡的黑線,我想是因為貼上去後畢竟紙張厚度不同,影印造成的黑線大概是不能避免的,又沒有很多,就想應該沒關係吧。

唉,人還是不能「心存僥倖」,上面的缺點又被一一點出來,教授也很有耐心,教我在黑線處用修正液修正後再影印一次,又教我在貼的時候,申請書底下先墊一張有橫線的作業紙,照著橫線再貼上去就會很美觀了。雖然教授沒有明說「重做」兩字,還是拿回來修改。反而是我自己很難為情,這麼簡單的小事,稍微想一下解決的方法就其實也不難嘛,自責中...。>_<:

這次再搞不定就真的太丟人了。我回來後好好的想了一下,該如何做才會漂亮。我決定整個重做。我稍微改進了教授的做法,我直接在申請書的紙上,預計要貼字的地方先用尺畫好鉛筆線,希望整行的字都會在一條假想線上;打字排版的時候也稍作修正,儘量把要貼成一行的字都打在一行裡,這樣用美工刀一次以一行為單位,整條切下來的時候,字的底部才可以拿來對齊,貼完以後才不會高高低低的。

我又想了一想,光這樣可能還不夠,乾脆一不做二不休,後面三張紙也全部用打字的,全部剪貼上去。影印完以後修正黑線時,也很仔細的一個一個檢查,而且特地去買一隻「細字用的修正筆」,不小心一點點弄壞了,就拿原稿再印一次,整張重新修正。

抱著必死的決心,再度挑戰,這次教授看完總算笑笑的簽名了,還跟我聊關於印鑑和簽名的差異,日本注重印鑑,印鑑很重要,美國、加拿大簽名就可以了...還問我台灣呢?

總算又過了一關,雖然很累,但是感受很深。回想以前學習時、工作時,真的好像有很多地方還有進步的空間,很多時候再堅持一下,再修改一下,效果就會好很多。還有一點,要想得比別人還多一些,要走在別人的前面,換句話說,就是要先想到別人還沒有想到的。如果我沒有直接把後面三張申請書用打字的,說不定這次教授會說;「後面三張也用打字的或許比較好喔」,那我豈不是又要再回來修改了嗎?當然也可能不需要啦,不過弄漂亮一些應該不會有錯。或許教授也在等我自己發覺也說不定呢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13

新潟的計程車司機

日本的計程車很貴,依照車型不同,地區不同,起跳價大約是630、660、690日元,但是給人的印象很好,司機先生穿襯衫、打領帶,戴白手套,講究一點的還會戴帽子,給人非常專業的形象;車子也都很乾淨,座椅的椅背上還會有白色的包布,感覺很好;駕駛也很平穩,給人很信賴、很有安全感的感覺,要不是價錢太貴,一坐上去就大約200台幣起跳,不然真是一種不錯的交通工具。雖然有些計程車上也可以刷卡,不過在下不會很想去試試看在計程車上刷卡的感覺。^^

上次去北陸的新潟參加學會,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。學會的會場前面有一個廣場,想當然會有許多計程車排班載客。面向會場的話,因為日本的車輛是靠左行駛,所以都是在會場的左邊讓客人下車,再繞到右邊的「計程車招呼站」排隊等客人上車。問題是會場除了中間有大門以外,左邊也有出入口,有些會員從左邊出入口出來以後,看到剛好有人下車,自然而然就會想要搭乘那輛已經是空車的計程車,但是司機先生都會說明;「很抱歉,請多走幾步路,到右邊的『招呼站』排隊搭車」。

其實客人這麼多,大家按照規矩,都可以有秩序的很快載到客人,真是沒必要搶客人,如果大家都擠成一團,反而動線不順暢,大家會浪費更多的時間。已經載到客人的車子開出不來,因為沒載到客人的空車想靠進來載客,結果就是交通打結。

在日本的計程車的顏色沒有統一的顏色,大多是看所屬的車行規定。還有到了日本如果有機會搭計程車的話,請千萬不要隨意稱呼司機先生為「運將」,正式的名稱是「運轉手 SAN」,中文的「司機」就是日文的「運転手(うんてん-しゅ)」UNTEN-SYU,SAN的意思就是OO先生的「先生」一樣,男女通用。

「運將」給人很輕蔑的感覺,因為把別人職業的正式稱呼從三個字縮減成一個字,然後又加上「將」,那是對很熟的朋友或晚輩、寵物才會加上的親密的稱呼,像是小王、老趙、小寶寶,或是叫寵物「阿毛」...

親密和輕蔑只有一線之隔,請大家明察。m(_ _)m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11

淺談翻譯

翻譯真的是一件很有趣,又很有挑戰性的事,因為她是對象兩個文化。語言又是活的東西,她會一直改變,新的詞不斷出現,也有的詞漸漸不再用了。

最近在念日文,一時好玩,想把「食神」片中的名言轉成日文,

「得罪了方丈還想走?沒這麼容易!」
「 オマエは方丈を恨みを買ってでも逃げるのか? それは容易じゃないぞ!」

這也是請教過學校的日籍前輩,不過他是學姊,我的解釋也不是很能達意,一開始竟然用「溫和勸告」的口吻幫我想句子,我的感覺是;「您讓方丈困擾了還想要離開,這樣子不好喔」,實在跟劇中意境差太多,(她完全不會中文),後來才改成這樣。

現在雖然日文功力淺薄,但還是想嘗試日翻中,初步是從日本的四格漫畫著手,本來是想;字數比較少,又比較有趣,真的付諸行動時,才知道踢到鐵板,平常看漫畫很快就看過去了,真的要寫出來給別人看得時候,就不是那麼回事了,為了語氣、意境、一個字,一個詞都要想好久,難怪古人可以為了一個字,弄斷好幾根鬍子。

翻到後來越翻越害怕,倒不是遇到很難的字,而是想到讀者「如果沒看到原文,或是看不懂原文」那豈不是我寫啥讀者就看啥?那我真的把原作的精髓抓到了嗎?讀者看了我的譯文,也有同樣的感受嗎?翻譯時多寫幾個字,覺得失去意簡言賅,意在言外的妙處;少寫幾個字,又怕意思不能完全表達,造成誤會或失真。

以前對翻譯有些錯誤的觀念,把她看簡單了,以為翻譯不過是把「Is this a book?」變成「這是一本書嗎?」一樣,只要知道每個字的意思,頂多再把順序改一下,符合中文的結構就好了。其實後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
最要緊的是「考證」,也就是要會查資料,這裡指的查資料不是指會翻字典就可以了,如果是比較專業的學問,不光是外文的部份的基礎知識要加強,本國語文的慣用用法也要知道,才不會為了一個字卡住好久。

舉例來說吧,牙科器械裡有一個拔牙的工具叫做「elevator」,中文翻譯成「牙根挺」或「牙根起子」,其實我都是念原文,中文翻譯在平常幾乎不用。但是譯者如果比較沒有牙科方面的知識,光查一般字典大概只知道電梯、升降梯之類的,好一些的譯者會懷疑是不是有「向上,或使...向上」的意思在裡面,但是怎麼寫成中文就頭痛了。當然就這一點而言專業字典或許會有。還有為何不翻譯成「拔牙挺」或「牙齒起子」?這就和它工作的原理有關,真的是沒看過也沒聽過那樣的翻譯。

還有有時候病名喜歡用人名來命名,代表數個共通的症狀,例如法洛氏四重症(tetralogy of Fallot )或是幾個字的第一個字母合成一個新字,例如「AIDS」是「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」或「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」(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)當然這裡提出來的都是比較簡單的部份,是為了讓大家易於了解。 如果沒有認出是人名時,或者縮寫怎樣反推回去,就是查資料的工夫了。

再來是遣詞用字的問題,字數、語氣強弱、意境...例如莎士比亞的名句;「To be, or not to be, That's a question!」試譯成「是,或不是,那是一個問題!」我想沒有人可以接受,「做,還是不做,那是個問題!」也不夠好,雖然當時主角是要做某件事,但是「To be」比「To do」意境更深遠,有「要不要變成那樣」的意思在裡面;還有這麼文學的作品,「question」只翻成「問題」好像又太簡單了,「難題、困擾」... 應該有更能夠表達當時猶豫不決,徬徨無助的心情的字眼,但是原文字數又這麼少,怎麼翻才好呢?

還有翻譯希望能達到「信、達、雅」,但是也要看情況而定。例如;A問B;「Where is the pub?」,如果翻譯成「借問酒家何處有?」除非整篇英文要翻譯成中文的文言文,否則這句話翻得雖然合乎「信、達、雅」的要求,但是也可以當做笑話來看,有一點雅過頭了。^^

就算每個字都知道了,如何寫出通順不失真的句子又是一個挑戰,四格漫畫也很難喔,要考慮字數、還有遇到雙關語或是同音異字的笑點時,怎樣不囉唆的介紹給另一個文化的讀者,更是難上加難。一分鐘就看完的漫畫竟然翻了快一個小時,真是笑不出來了。

一些心得,好像不小心吐了一堆苦水,其實還是很有趣的,很有挑戰性,而且可以從翻譯裡面學很多。唉,翻譯真是一段又快樂又辛苦的時光,真是個迷人的挑戰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10

日本人來看日語二級檢定

去年要考日語二級檢定時。日本朋友也蠻好奇的,跟我借那本日語二級文法書去看,翻了一下,每一個看過的人都跟我說;「這個好難!」我聽了覺得奇怪,如果二級對日本人來說都算難的話,那比二級更難的一級是到底有多難?莫非是給日語系教授考的?那如果我考過二級的話,豈不是我的日語比日本人還厲害了!?

事實上不是這樣。剛開始讀得時候真的覺得好難,後來慢慢覺得當然是要花工夫去了解,去記憶,但是很難又不見得。我的猜測是裡面已經開始有一些「書面語」出現了。日本語除了有常體、敬體之分;還有說話用的「口語」和寫文章才比較會用到的「書面語」。一般說話時是不使用書面語的。書面語大概是用在文章、書籍、報紙、新聞節目....等等。當然日本人看到報紙,聽電視新聞時會了解它的意思,因為平時自己不會使用它,所以感覺比較生疏,突然看到我在背這些用語,難怪會覺得難了。

用中文來類比的話。舉例來說;「因為...所以...」「因為今天下雨,所以我上學遲到了」,這樣的例句大家很容易了解。可是如果講成;「由於今天下雨,導致我上學遲到了」會這樣日常會話的人應該很少了吧,大概在新聞中比較容易聽到,例如;「由於美國攻打伊拉克,導致全球原油價格上漲」這樣聽起來就順耳多了。

學語言真的是很有意思。因為可以跟另一世界、另一個文化的人交流,很多時候都會有不同的啟發,很多平常根本不會去注意的事,或者平常根本不會有的想法,一一浮現出來。很多時候換一個角度來看事情,又會發現不同的趣味在裡面。誰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呢? ^^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09

日本地圖的使用法

自助旅行的時候,如果會看當地的地圖一定非常有幫助。日本的住址的寫法和台灣不太一樣,當初也困擾了許久,現在有了一些心得,寫下來分享給大家。

日本的行政區域可以分成一都一道二府43縣,都是東京都,道是北海道,二府是京都府、大阪府,43縣就不列舉了。比方說想去東京大學〒113-8654 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-3-1(事務局),東京都和文京區大概沒有什麼問題,觀念和看台灣的地圖一樣;「本郷7-3-1」可能就比較有問題了。剛才的都、區都是塊狀的觀念,從日本裡面找到東京都那一塊,再從東京都裡找到文京區那一塊,其實接下來的觀念也一樣,從文京區裡找到「本鄉7(本鄉7丁目)」那一塊,再從裡面找到「3(3番地)」那一塊,再找「1(1號)」,就找到了。

這裡有一個重點,就是一定要有一本詳細的地圖,因為那些數字的排列不一定很規律,沒有地圖的話,三兩下就分不清楚哪裡是哪裡了。我們之前對地圖的塊狀觀念只有到「鄉鎮市區」,接下來就是路、街、巷、弄、門牌號碼,比較是線狀的邏輯觀念,順著路和門牌號碼的大小來找目的地。這個觀念在日本行不通。

還有日本的建築物門牌號碼比較不明顯,有些甚至沒有,但是常常會寫建築物的名字,比方說「山田大樓」、「佐籐公寓」之類的,所以寫地址的時候常常會要註明建物的名字,也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目的地。

但是如果到比較鄉下的地方旅行就要小心了,鄉下地方的地圖比例尺比較大,換句話說就是比較不仔細,像我住的公寓在我的地圖裡面找不到,第一次自己回家的時候就迷路了,日本鄉下的房子都長得很像,路又窄又彎彎曲曲的,轉兩個彎就搞不清楚了。偷看別人家的門牌號碼也沒用,理由同上,花了一番工夫才退出來,真是餘悸猶存。

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到日本自助旅行時,在台灣時就先訂好一家商務旅館。那家商務旅館自己以前沒有去過,就是靠地圖找到的。但是也發生了一件插曲,東京池袋車站旁邊有兩家百貨公司,東口的是西武百貨,西口的東武百貨,我看地圖時看好要從西口出去,然後順著一條大路走下去...,果然跟大家想的一樣,我雖然想去西口,但是還是跟著西武百貨的招牌出了車站,越走越奇怪,還好10多分鐘就發現不對了,趕快回頭才避免又一次在國外迷路。真想建議兩家百貨公司的董事長行行好,稍微換個風水、搬個家,而且也比較名實相符。(哈哈,開玩笑的。)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08

日本齒學部的大學院

日本的大學院約相當於我們的研究所,都是大學畢業以後再進修的場所。國內的情
形大多是大學4年畢業後讀2年成為碩士,再讀3~5年成為博士,也有從學士直攻博
士的課程。依照各學科的不同,修業年限也有所不同,這裡提出來的是大約的數字。

據我所知,基本上最早以前日本是沒有「碩士」這個位階的。一般大學院修業完
了,出來都是博士,須時5年。前兩年稱為「博士前期」,後三年稱為「博士後
期」,前兩年修完有一個「博士前期修業終了」,後來才有「修士」這個位階,也
是大學院修業2年後獲得,大約是相當「碩士」。

齒學部又比較不一樣了,日本的齒學部(大學課程)是高中畢業後讀六年,跟台灣
的牙醫系一樣,跟美國的4年大學畢業後,再進Medical college不同。日本的齒學
部大學院是讀4年直攻博士,沒有「修士」的。和落合教授談到這方面的問題時,
他也說這樣的學制在國外是「不思議」的(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)

事實上台灣的母校很多留日的老師、學長是讀5年的。並不是老師、學長能力不
足,而是我們外國留學生很多第一年都是先當「專攻生」,順便念語言學校加強日
文。「專攻生」是日本特有的制度,不算正式學籍,只要教授答應就可以入學,專
做特定題目的研究,有點像「隨班附讀」;還有日本是四月開學,跟我們六月畢
業,九月、十月開學有時間上的誤差。

日語只有「新日本語的基礎(I)第十課」的功力的我,到日本又沒上語言學校,
就一邊準備大學院的課程,一邊從生活中、自己買的日語教材自修日文,還想4年
就攻下博士,真是叫我冷汗直流啊。o_O

-- 顯示全文 --

自助旅行時的注意事項 -- 機票和機位

機票和機位是兩個不太一樣的東西,

機票只是證明你有付錢給航空公司,
機位才是該航班有你的位子。

比方說你買來回票的年票,一年之間有效
回程時間不確定,但是你一樣有回程機票,
只是它回程的時間是打上「OPEN」
如果你是直接訂來回的時間,
那就會打上來回的航次、航班時間
但是機位有需要在三天前「確認機位」,
有些航空公司會把沒有確認機位的訂位cancel掉
但是有些航空公司,例如我以前搭的長榮,
除非變更回程的時間,照原定時間回來不需要再確認。

跟團旅遊的網友不用太擔心,
因為旅行社會直接跟航空公司確認,
但是自助旅行的朋友就要稍微注意一下,
否則臨時發現機位沒有了,真是件困擾的事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04

輕輕的一句「請」,整個車廂就明亮了起來

有一回在電車上,有一位拄著拐杖,腳上包著紗布的長者走進電車裡來,剛好就站在我的斜前方,我當然就起身讓坐了,其實我覺得,一個小小的動作,就能讓兩個人的心情都很好,真是何樂而不為呢?

長者稍稍推辭了一下就坐下去了,我也很高興,真的。 ^^。意外的是旁邊一位女士一直跟我道謝,應該是他的夫人吧,其實一點小事而已,回禮後心情就更好了。 ^O^ 。就這樣過了5、6站,我要下車了,當我轉身準備下車時,沒想到那位太太又再拉著我道謝一次,當真受寵若驚,又是鞠躬,又是道謝的,我一時真不曉得該如何是好,只好也一邊鞠躬,一邊說不客氣。心情為此激動了好久。

這是有原因的;


在台灣的公車上讓座時,老先生、老太太們也都會稍稍推辭一下,然後坐下去,看著他們老人家的笑臉,感覺很好。獨獨有一次,我在台灣的火車上,看見一位孕婦上車,我也起身讓座,只是她一屁股就坐下去,臉看窗外,就這樣子。同樣的,我也很意外,只是心情截然不同罷了,一樣心情激動了好久,久久不能釋懷。

最近突然想到,該不會是我搞錯了吧,人家只是胖了一點,又不是孕婦,那真是對人家太失禮了。但是轉念一想,應該不會弄錯啊,那位女子年紀很輕,臉、手、腳都瘦瘦的,肚子看起來應該有6、7個月了,不是很大,但也不小了,又穿孕婦裝,應該沒有誤會。後來又想到,該不會那位女子沒想到自己年紀輕輕,卻因為懷孕而被讓座,一時不能接受?

想到這裡就釋懷了。

雖然有過這樣的經驗,我還是會繼續讓座。日本電車裡有一張海報說得好;

「輕輕的一句『請』,整個車廂就明亮了起來」 ^^

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互動互助,可以溫暖更多人的心。以上發生在東武東上線和台鐵西部幹線

日文原文好像是「軽く『どうぞ』を言うと、明るくなりました」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03

日本的空氣是沈重的

一直以來對日本的印象都很好;治安良好,環境清潔,守時、有禮貌...唯一的缺點是物價太貴。幾次到日本旅遊的經驗也都很美好,這次到日本留學,住在日本半年,給了我不同的想法。

日本社會的人我關係非常明確,倫理觀念很重。說話時因為彼此的關係遠近、親疏、上下不同,使用的語詞都不同,或許有人大略知道,日語大約可以分成常體和敬體。常體是和比較親近的人說話用的,例如家人、平輩朋友或晚輩;敬體是和外人、長輩、或者感覺關係比較疏遠的人講話時用的。敬體又可以分成尊敬語、謙讓語、丁寧語。各有使用時機,錯誤的使用給人粗俗、不禮貌的感覺。

但是也不完全是這樣,有時對平輩或晚輩也會用敬語,大多是要特別強調什麼東西,或有特殊的理由,或給人莊重的感覺。但是對上幾乎是一定要用禮貌體的。我不是語言學專家,這只是一些生活上的感想,請大家看看就好,不必太認真。

所以為什麼日本人對到日本的外國人這麼友善?也就是日本人內外分得很清楚,我、我家、我們班、我們學校、我們公司、我們國家...,對越遠道的客人就越有禮貌。所以假如你是從國外來到日本,那真是有夠遠了,當然是非常有禮貌了。只是我不知道他們遇到外星人的時候會怎樣?不要問我喔。 ^^。

剛到日本的時候,我只會講敬語,一些慣用的語法都不會,所以講起話來比較奇怪,平常大家互相都用常體,甚至跟我講話也是用常體,可是我一律回答敬體,有時候大家都會愣一下。以中文來作比喻吧;比方說,木村先生問我;「你有去過佐藤先生家嗎?」而我回答;「我上星期到過他府上。」,「府上」就是比較客氣的說法,但是熊熊聽到的時候,就算是國人也會愣一下吧,我的情形就是這樣。千葉先生就說過我的敬語用得很好,很熟練,如果是她自己就沒辦法,因為舌頭會打結。我只有苦笑,因為我不是敬語講得好,我是只會敬語裡面的丁寧語,而且單字少得可憐。Q_Q

行為上也是,比方說從老師的研究室出來的時候,打開房門後還要回過頭來和房裡的人鞠躬,再把房門帶上。好像待人接物都有一套特定的模式要遵守,日本朋友或許從小就在這種環境裡,所以不覺得;但是在台灣自由慣了的我,很不習慣。又很怕一不小心做出失禮的事,丟國人的臉。彷彿時時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有時候真的覺得很累,甚至覺得連「日本的空氣都是沈重的」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日本女孩的腿

看到這個標題,不是要討論她們的象腿(糟糕,還是不小心說出來了)而是想講一講她們站姿、坐姿和走路的姿勢。

日本女孩站著的時候,腳尖習慣會合起來,看起來像是內八字,當然也不是每一個女孩都這樣,但是會合起來的女孩,感覺上是比較溫柔的,講話輕聲細語,簡單講就是傳統印象中的古典日本女性,而且角度越大的,就越溫柔,講話聲音越小(這只是個人簡單的觀察所得,樣本數不夠多,如果有誤請多包涵,請大家看看就好)

但是走路時腳尖也內八字地合起來,剛開始看得時候覺得怪怪的。因為步伐一定跨不大,或許是古時候穿比較長的衣服,本來就走不快,步伐跨不大,而且腳尖合起來或許也比較好看。但是現代穿牛仔褲、寬鬆地裙子,看起來就比較不協調;不過這是人家的文化,稍微了解一下,也不必太訝異。

講到坐姿就萬分欽佩了。日本女孩坐在禢禢米上的時候是沒有盤腿坐的,無論穿裙子或褲子,都一律正坐。頂多偶而坐斜一點,休息一下。坐了好長一段時間,馬上站起來就可以走路,腿都不會麻掉,真是厲害。上次歡迎會時就領教到了,歡迎會時跟教授敬酒時當然要正坐,結果教授越講越起勁,講了好久,我的腿又麻又痛,又不能半途絡跑,只好用手撐住地板免得體重全壓在腿上。好不容易講完了,差一點站不起來,站起來以後要原地不動休息一下,否則腳步踏出去可能會摔倒。

太佩服日本女孩了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02

在日本搞出來的笑話

剛到日本的時候,日文很爛(雖然現在也差不多),常常搞出很多笑話,舉出幾個大家笑一笑。

(1)成齒(恆牙)斜面板
有一次教授交代一個任務,要我做一個「斜面板」,這是一個早期牙齒矯正治療的可撤式矯正裝置,在台灣時只有看過,沒有做過。任務來了就做吧,這時候南先生來了,問我在做什麼,我說:「斜面板」,她說:「喔!成齒(seisi)斜面板」我大吃一驚!!「Sexy斜面板」這是什麼好東西!?斜面板還有性感的!?原來恆牙的日文發音是seisi(成齒)「性感」的發音是seikusi。

(2)茶道部、砂糖部
還有一次和中川同學聊天,我問她以前參加什麼社團?她回答我:「sadou部」我又嚇了一跳,「砂糖(satou)部」日本還有專門研究砂糖的學生社團?!但是日本又不是以產砂糖聞名啊?原來茶水的茶是念做「ochya」,可是指「茶道」的時候就念做「sadou」了。

(3)有名人?たくさん(taku san)?
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,日本人尊稱別人XX先生,XX小姐時,都是在姓的後面加上さん(san)。聽大家聊天時,常常聽到taku san、taku san,我就在想,這taku san到底是誰?為什麼大家老是在叫他呢?後來忍不住問了:「你們說的taku先生到底是誰啊?」換成日本朋友一頭霧水了,『很多“是誰??』,原來taku san是「很多」的意思,而且語調也不一樣,taku san當做「很多」的時候,語調要上揚,如果真的有人姓「taku」的「taku桑」時,語調是下降的,又鬧了一個笑話。

(4)あきらめ(諦め)鈴木先生の目?
後來日語慢慢進步,慢慢覺得可以聽懂了。又有一次一起去吃飯,大家邊吃邊聊,很是開心。聊到一句「akirame」大家都在笑,我也跟著笑,千葉先生突然問我,你知道什麼是「akirame」嗎?我說知道啊,就是指「昭(akira)先生的目(me)嘛」當場全場噴飯爆笑。唉...我又搞錯了,「akirame」是斷念、放棄的意思,我居然想到別人的眼睛去了,真是差太多。

難怪大家都還滿喜歡跟我聊天,因為笑話百出,笑料不斷啊。我想以後也還會有很多這樣的笑話,請大家拭目以待了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從「日本朋友的傳真機沒有紙了」談起

上次研究室裡的傳真機沒有紙了,我和中川同學要想辦法換感熱紙。這裡台灣人和日本人又不同了。

我把傳真機翻過來、翻過去,想找什麼「箭頭的符號」啦、「換紙處」的標示啦、遇到接縫處就想試試看能不能打開,甚至敲一敲都用上了。中川同學看了一下,就去找「取扱說明書」開始查「怎麼換感熱紙」又讓我有很多感觸。

很明顯的,她的方法應該是比較好,至少有系統,而且安全。以我土法煉鋼的方式,或許不小心被我先找到了,但是我有可能沒有注意到一些細節,例如隱藏式的卡筍,或用了不正確的施力方向,傳真機可能會被我弄壞了也說不一定。為什麼我沒有養成這種應該是比較好的做事方法呢?

日本的消費電器是世界有名的,說明書印刷精美,說明仔細,操作步驟圖示清楚,Step by Step問題就解決了。

想起我們小時候,外國的產品說明書都是原文的,看不懂,中文說明書不是沒有,就是一、兩張紙就打發了;國產的也不見得好到那裡去,惜字如金,有看跟沒看差不多。近年來說明書的質量大幅上升,進步頗大,但是壞習慣已經養成了,也不好改。還有,國人比較喜歡便宜的東西,對這些附屬品的要求不高,廠商自然也沒必要重視說明書。正規代理商的物品價格高,國人就轉而購買平行輸入的“水貨“,水貨商也大概不太會自己去爭取說明書的翻譯授權,又是一、兩張紙就打發了,甚至沒有。

還有一件事也順帶提一下;暑假回台灣以後,想說要帶什麼土產回日本送給日本的朋友,想了很多,其中一樣是「酸梅湯的真空原料包」,當時就直接買了也沒想那麼多。到了日本送人時,當然要教人家怎麼把原料變成好喝的酸梅湯啊,背面中文的說明日本人看不懂,我來看的時候也傻眼了,其中最經典的兩句話是;「10人份的電鍋內鍋裝八分滿的水」另一句是「砂糖的份量請酌量增減」。

我以前都只有負責喝酸梅湯而已,看老媽做好像也很簡單;一鍋水,原料放在紗布裡,開火煮,差不多的時候再加糖進去,放涼之後放到冰箱就好了。這下頭大了,大家一起猜“10人份的電鍋內鍋裝八分滿的水“到底是多少水?但是“大同電鍋“是台灣的獨門絕招,日本都用電子鍋,誤差不曉得會不會很大?至於濃淡就請千葉先生自己發揮研究的精神了,真是汗顏,不忘交代一聲,“寧願煮濃一點,也不要太稀“因為太濃了加水還不太要緊,煮太稀了就很困擾了。

真是不能理解,水量的多寡為什麼不用公制單位呢?用「幾公升的水」不是很好嗎?不然用幾公斤的水,或是幾台斤的水都可以,至少讓我可以換算。砂糖也是一樣,固然有人愛喝甜一點、有人愛喝酸一點,但是我認為廠商應該要定出一個推薦標準,或者說廠商認為自己最滿意的口味,希望每一個人買回去,都可以很簡單的做出跟廠商自己做出來的是一樣的。個人口味的偏好最後再讓消費者自己決定。

這一點好像是小事,其實是「實驗精神」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點「再現性的有無」。你做的實驗能不能讓其他人用同樣的實驗方法,做出一樣的結果。如果可以,這實驗才是可以被信賴的,否則只有自己做出很完美的數據,全世界的人都沒辦法做出第二次,大概是不會被大家接受的。

呵呵,好像太嚴肅了,不過實事求是、標準化步驟SOP(Standard Of Procedure),不只是企業、工廠有必要。也應該融入日常生活裡,應該也可以省下很多無謂的時間和金錢的浪費。

-- 顯示全文 --

2004-12-01

日本人、台灣人和漢字

去年剛到日本的時候,日語很差,迫不得已常常要用筆談來溝通,好在日本的漢字和中國字大多意思差不多,除了少數例外,溝通時沒太大問題,這時候日本友人又有問題了;「你為什麼會這麼難的漢字?」

當然日本人知道你在台灣,全部都是用漢字,會寫漢字是理所當然的,可是你為什麼知道這麼難的漢字的意思,在日文裡也是正確的?我常常寫出很少用,甚至在日本已經不使用的漢字。比方說,上次寫出「纖細」,助理小姐就嚇壞了,還有一次寫出北海道的古名「蝦夷」連教授都搖搖頭說;這已經不再使用了,還有一次讀出「信濃」的正確讀音「SINANO」鈴木先生也連忙說「漂亮、正確」他們一定很納悶,連普通日常會話都講不好,從那裡知道這麼艱深冷僻的字眼呢?

還有在下已經被3、4位日本友人問過同樣的兩個問題了,

1. 「文字」忘了怎麼寫的時候怎麼辦?
日文主要還是拼音文字,漢字的寫法忘了,
用假名拼出來也可以,問題不會太大,
那你們該怎麼辦?

2. 外來語的翻譯是怎麼決定的?
同樣,日文用片假名拼就可以了,
那你們又該怎麼辦呢?

第一題的答案,我是回答;用相近的詞來取代,例如「曉得」的「曉」忘記了,就用「明瞭」、「知道」....取代,真的光改詞不行的時候,就整個句子換掉。

第二題就難了,反正各家媒體,電影片商名字又亂取,中文同音字又多,等時間長一些,自然淘汰掉少用的,大家公認的就會留下來吧。

還有當我在看台灣的網頁時,日本友人看到滿滿都是漢字的網頁,也是雙手亂搖,覺得很累,因為沒有假名幫忙斷句,真的是看不懂,看到全部都是漢字就覺得有些恐怖,至少寫起來很累吧,筆劃那麼多,我們又是用繁體字,正體中文,密集一點的網頁就是黑壓壓的一片。

最後講一件丟臉的事,有一次我又在筆談了,好死不死,燈籠的「籠」字忘了怎麼寫,竹字頭怎麼都想不起來,結果千葉先生幫我寫出來了,真是太丟臉了,「我的國字竟然要日本人來教!?」,終於...我最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,好丟臉啊!!

-- 顯示全文 --